成功往往是最后一分钟来访的客人
――历史科圆满完成公开周活动
我校首次教学开放周隆重拉开了帷幕。11月24日上午,历史组历时约一个月准备的公开课终于要正式“上演”了。各就各位的历史组成员一方面表情轻松地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一方面心底忐忐忑忑,“最后一分钟来访的客人会是成功吗”?
为呈现高质量的、有研究价值的公开课,两位开课老师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备课、试讲、修改、再试讲、再修改。在如此反复之外,还有组内审稿、集体讨论,市教院教研员也参与了备课。多次修改、试讲,直到最 后定稿。张建玲老师甚至在开课前几小时还冒出新的教学创意;潘丽芬老师将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一稿又一稿地覆盖、更新,在多次借班试讲的基础上,终于拿出了成熟的教学思路。在打磨公开课的过程中,两位有着十余年教龄的老师放低自己的姿态,以学习者的谦逊,认真吸取方方面面的意见,他们坚信“成功是最后一分钟来访的客人”。
终于,下课铃声响了。周四上午第二、三节课,历史科初一潘丽芬老师和高一张建玲老师各自圆满完成公开课教学任务。两位老师执教的《昌盛的秦汉文化(一)》和《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引发了同行的热议和不绝于耳的好评。粗略估计,两节课共吸引了来自五区八县的120多位同行参加。公开课全过程气氛热烈,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度高,参与观摩的老师安静有序,认真专注。
潘老师的课为大家提供了很多有创意的教学思路。课后,四十多位老师参加评议,评议课持续了两节课时间。来自铜盘、时代、屏东等中学的多位同行对本节公开课进行了专业、客观的评价,认为课堂有亮点,知识有深度,学生参与面广。市教院教研员郑兰老师认为老师阅读面广,备课有深度,紧扣课标,重点突出。市学科中心组成员方颍和梁敬党老师在评课中都认为本节课“敢于改变,勇敢尝试不确定的教学形式,为教学改革做了很好的探索”,特别是方颖老师将近期外出深圳和成都学习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做了交流,既丰富了老师们的教学思路,也为公开课提出了可行的改进建议。参加评议的老师也对公开课的不足与开课老师坦诚交换了意见,让开课老师和参与评议的老师都受益匪浅。
本次市级教学公开周的公开课活动是对我们整个团队战斗力和凝聚力的一次检阅,过程虽然漫长并有些曲折,但我们的步伐始终坚定有力并携手走到了成功的终点。老师们都从活动中收获了信心,专业素养也得到了磨炼和提升。接下来,在对开放周工作进行全面总结的同时,我们学科将更加严谨认真地加强教研和集备工作。我们相信,“成功往往是最后一分钟来访的客人”。



















|